蓝天下相关联系方式:网站:www.lantianxia.net 蓝天下QQ群: 群一:1060329 群二:20029418 群三:9786912 群四:69848943 群五:83414209 资助群:58502949 大学生助学团:57387110 网站:www.lantianxia.net 〓物资募集〓:13193110 后勤宣传:58715682 助学娱乐群:56299408      
1/1页1 跳转到查看:7300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键盘左右键可以进行前后翻页操作
帮助

什么是NGO?

什么是NGO?

转自中国网)
“NGO”,即 “non-government organization”,直译为“非政府组织”。与此类似的还有“NPO”,是“non-profit organization”的缩写,直译为非营利组织。两者的内涵基本相同。 NGO还有一种称呼——“第三部门”,指NGO是独立于政府、市场之外的在社会中发挥作用的部门。这也就决定了它的两个基本特性:因独立于政府之外,所以非政府;因独立于市场之外,所以非营利。

  NGO的发展大致经历四个阶段。上世纪60~70年代,NGO主要致力于公害的治理,表现出强烈的与政府的对抗性。到了80年代,愤怒的NGO组织将关注点由污染控制转向生态建设,开始重视对生态的保护。90年代,NGO们开始用经济的手段解决环境问题,由较早的激烈对抗向专业化发展,逐渐变为政府的专业伙伴。目前,NGO的专业化进一步加深,向着专业决策方向发展。用北京地球村环境文化中心总裁廖晓义的话讲,“NGO角色重要,任务沉重”。
 
  在中国,NGO是纯外来的事物,它在我们传统的土壤里没有根。但是NGO对中国人来说其实并不应该陌生,希望工程、春蕾计划、母亲水窖、志愿者(义工)……这些都离不开NGO。中国国内在民政部注册的NGO只有2000多个,但据估算,没有民政注册的NGO(草根NGO)在中国有200万家。不进行民政注册,是因为国家对NGO进行双重管理,就是民政部门管辖合法性的注册认定,但NGO自己要找个主管“婆婆”。在中国现在的社会是没有人愿意去给一个非营利组织当“婆婆”的。所以,很多知名NGO,只好进行工商注册,以取得合法地位,然后争取工商、税务等方面的同情。难怪来自辽宁省的某环保组织的秘书长在论坛上公布该组织已经成功地进行了注册后,会场内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资金短缺,成为又一阻碍中国NGO发展的瓶颈。来自辽宁的一位满头灰发的老者就在此次论坛上讲起了自己组织的困境:水电费交不上的情况不止一次两次。NGO的发展离不开社会上各个群体对NGO方式的认同、关注、支持和参与,离不开社会成员基于公民意识的责任关怀。欧美NGO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与基督教特别是新教精神密切相关。相似的文化资源在中国文化中不能说一点没有,像儒家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仁”、“义”,墨家的“兼爱”,佛家的“慈悲”、“普渡众生”等,但是中国文化中的相似基因确实显得单薄、空洞和不够坚实。无论是基于公民意识的责任、关怀和基于宗教背景的精神关怀,在中国的企业家等社会精英身上和一般民众身上,与欧美相比都有相当大的区别和距离。“自然之友”的创始人梁从诫先生曾经说过,在国外,民间团体在环保方面起着很大的推动作用,而中国却很缺乏民间力量的参与。中国的主导力量是政府,我认为政府应该开拓一种新思路、制订新政策,使民间组织能积极投身于环境保护。
 
  另外不能否认的是中国NGO自身能力的欠缺也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阻碍了NGO的发展。在项目选择、开展;人事、财务管理方面的能力有待提高。
 
  中国NGO渴望良好的生存环境,以更好发挥自己的作用。这是本次论坛给记者留下的第一个深切感受。
仁者无敌  四川广安岳池人 乡村教师 QQ 985074930  四川广安蓝天下助学群 1060329 四川广安助学专用邮箱 zgltx@yahoo.cn电话号码13551628826  真诚  真心 努力  努力  努力  再努力  堂堂正正作人  坦坦荡荡做事

TOP

 

在国内,非营利机构之概念形成的较晚。又于我们的体制原因,原来的救灾、扶贫等一些社会福利性工作,基本上是由民政系统的各部门在做。社会'慈善事业'在一段时间内基本上属于空白。到了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人,为了和国际接轨,国内相继成立了一些非营利性的慈善机构。这些机构的成立,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国内在这一方面的空缺。但由于多年人们的概念和国内企业的不成熟,个人对社会的义务和企业对社会的义务概念基本没有形成。造成了这些非营利机构在一开始就面临二大难题。一是:非营利机构资金来源问题,二是:非营利机构人员组成问题。由于这二大问题的出现,造成了这些非营利机构在一开始就举步维艰。


    一、国内非营利机构人员问题
    虽表面上是在民政部们注册的'民间社会团体',但大多数都带有极浓厚的官方色彩。他们不是挂靠在这个部委就是那个系统,真正称得上'民间社团体'的非营利机构组织几乎有。由于以上问题的出现,故:'非营利机构'人员的组成,大多是由各部委原有的干部组成。有的工作人员是由政府部门派的,有的干脆就只是在原来的门牌上,又多出现了一块牌子而已。工作人员的素质、工作作风、工作态度仍是原有的、官气实足的做风。工作人员自身的积极性并没有,自身的社会公民义务概念也不强。这给一开始的非营利机构的工作造成了极大的度。民众对于这些做社会工作的人员,仍是看成是官方人员,民间非营利机构的概念并没有给众,而是以另一个'官方'面孔出现在民众面前。社会'义工'在这里出现的极少。专职人员大多也是要靠那份工资吃饭和养家糊口的。
    在这里并不是说原有的工作人员就没有可取之处。其实他们的参与从某种角度上看,是有助这一项事业的发展的。比如说。在国内的众多的'慈善会'里有近99%的工作人员是由当地民政系统的干部组成的。他们中间大多数是搞了几十年的扶贫救灾工作的,具有相当工作经验的老同志。他们对地方各种具体情况可以说是'了如指掌、如数家珍'一样熟悉。多年的工作经验,使他们最懂得怎样最有效的帮助不同的地区做不同的具体工作。这些难得的工作经验随着他们的介入,带到了慈善机构里来。这应该说是对一开始的扶贫救灾工作,带来了有效的帮助。但用时由于这些里面的大多数干部,自身的生活压力并没有解除,他们基本上是要靠政府和慈善机构发的那点工资养家糊口的,所以他们中大多数人还处在'找钱吃饭'的状态下,且又由于被分到这些机构工作的人员,大多数是在职的'分流'干部,故他们大多数人工作时,常常是带着极大的心里不平衡在工作的。这又给本来就不是很好做的工作,造成了又一更大的难度。他们中间的绝大多数人自身的知识、心态和对公益事业的认识,根本就不是做'社会公益'工作者所必需具备的,而他们原来具有的工作经验在这种新兴的事业中,也就显得微乎其微了。它不能给这一项新的事业带来有效的帮助。它的负面做用大大的超出了能够给这项工作带来的正面做用。
    另者:中国改革开放这20多年以来。由于经济发展的不稳定性,由于是在新经济的探索过程中,政府部门在不同的时期,出台了各种不同的政策和规定,这些政策可能是有利于那一个特定时期的特殊情况,但他带来了另一个方面的问题。他没有给那一部份'先富起来的人'留出市场余地,'先富起来的人群'中大多数也是靠吃这一次次的'政策空子'饭'富起来的'。于是,在这20多年里出现了如同走马灯一样的'富有者'。他们一批起来,又一批批的消失。稳固的'先行者'并不存在,那怕是'中国意义的中产阶级'也是不存在的。这使得公益事业几乎没有'社会义工'的来源。在非营利机构里的工作员又基本上不'具备'做工益事业的心态。那么它的工作开展起来的难度也就可想而知了。


    二、'非营利机构'的资金来源问题
    非营利机构的主要资金来源,基本上全是来源于民间和企业的捐助。在中国现在的经济状况下,企业的捐款真正能到非营利机构的捐款是少之又少。这并不是说我们的企业在这相当一个时期里没有'社会捐助',而是它们大多被政府这样那样的'摊派'和'指定性的'捐助,已忙的'不易乐乎'了。等到'非营利机构'上门去求助时,企业早已不堪负重了。而我们现在的经济政策,还不可能做到国外对公益捐款做到全额免税。这使得相当一部份企业对民间团体的捐助缺乏积极性。在此同时,由于中国改革开放这20多年来,有一大批国外的大型企业经过近20年的中国市场的发展,已经进到了良性发展的状态,他们实是社会公益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资金来源之一。但由于现在国内政府大多数部门是在一种'不正常'壮态下,多数部门给企业一种'权钱交易'的感觉。这使得大多数国外和国内企业就是有这一方面的捐款,也是要捐给政府的'对口部门',这样可以给企业带来一些优惠政策,以使得这些企业在中国境内的发展可以带来这样和那样的好处。这其中包括绝大多数香港著名企业家的个人捐款。这一部份资金,大多数走向为:统战部、国家教委以及个各省、市的相关部门,这样使得捐款者可以以此向地方政府甚至更高领导层要相关的'优惠政策',使得企业在某一方面得好'更好的照顾'。这时在'公益'捐款里已是不那么的'干净'了。而这种现象在目前的国内体制下是一个不可以马上就更改的,这使得在今后相当一段时间里,还会出现公益捐款的走向仍是前往政府。非营利机构资金来源仍是这些部门的最大问题。
    当然:这并不是说在目前中国的现状下,就没有慈善工作的基础。在中国5000年文明的历史影响下。我们有一大批民间的队伍,有一大批人民群众存在着最基本的爱心,他们热心的在帮助这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他们在尽自身能尽的最大努力在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群。这在1998出现特大洪水出现时,全国有那么的民众好象是一夜之间都出现了一样的在关心灾区的危机。其实不然,这种帮助他人的心态,在百姓中,从来就没有泯灭过。只是又于种种的原因,他们一直被百姓深深的藏在心底,在一旦遇到需要的时侯,他们在以一种暴发的形式,一夜之间显现出来。这也许就是古人说的'民心所向'的道理吧!但若我们是这样的一支慈善队伍,是这样的一群人在做着慈善工作。那么,就连这样最基本的群众也会被我们丢掉。长期下去,中国慈善工作会走进一个'死胡同',会走进一个'恶性循环'。这中间,关键是我们要调整好我们自身慈善工作者的素质。要有一批高素质的人在做这项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们心态健康发展的事业。
    目前还存在着一个较大的问题就是:我们并没有做大量的'社会公益'宣传工做,而是坐在屋里,等着那么一点送上门来的捐款。其实就我个人认为,慈善工作者还有一个比募捐更为重要的工作,那就是:向人们宣传社会公益事业的概念,我们目前处在只是'见人就要捐款'的作风里。这样使得许多的人见到我们就有想'逃之夭夭'的感觉。我们社会公益概念和意义宣传是少之又少,使得那小部份企业想给我们捐款时,问我们能给什么样的'回报时',我们的概念竟和捐款者一样。想的只是在报上,或电视上怎样的宣捐款企业,我们的工作人员自身都没有为什么要做'社会公益事业'的概念,我们自己都是在想'做公益事业'就是要'有报酬,要有好处'的。这样:怎么可以使那些想做'公益'事业的人,能真真的想做呢?我们给了他们是有回报的概念。我们没有给他们这是一种企业社会形象和企业公益型象的宣传,这是一个人、一个企业的社会责任感的体现。当然这里面有企业领导人本身素质的问题,但我们自身也没有这个概念就将是一种更可怕的事了。

    总之:在目前非营利机构的人员组成是这样的状况,而资金来源又是艰而又艰的情况下,中国慈善------举步维艰。
仁者无敌  四川广安岳池人 乡村教师 QQ 985074930  四川广安蓝天下助学群 1060329 四川广安助学专用邮箱 zgltx@yahoo.cn电话号码13551628826  真诚  真心 努力  努力  努力  再努力  堂堂正正作人  坦坦荡荡做事

TOP

 
1/1页1 跳转到
发表新主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