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天下

首页 » 助学工作 » 助学随想 » 山梁上的一盏灯
仁者无敌 - 2009/4/10 10:32:00
(作者:天心)

      他不是农村户口,却有着村民一样的土地;他的地没有因桐子壕电站的修建而被淹,全体村民却主动给他分一份“移民后期补助款”;他家没喂猪,却有不少人悄悄地给他塞来腊肉;他不是沙窝村人,却分享着沙窝村的喜怒哀乐。他是沙窝村的权威,代表着村上最高的信仰;他是村民心中的一杆秤,代表着公平与信任;他是老百姓心中的一座丰碑,有着永远不可替代的地位;他是山梁上的一盏灯,照亮孩子们求学的道路,点亮老百姓心头的希望。
      认识陈文武老师,是一次偶然的机会。那是三八节前夕的周六,我们广安义工去调查贫困学生的情况,以便为爱心人士提供一些可靠的资料。
      阳光很灿烂,田埂上,油菜花香气扑鼻。我们一行数人走村入户,走访了十几户贫困学生的家庭。沙窝村是我们义工副会长藏龙卧虎所驻的村,一位有着三十三年半教龄的教师引起了我们的注意。我一向与我们不同年代的人有着深深的代沟,倒不是标榜我自己有多优秀,多前卫,单说思想,不同年代的人观念不同,思维角度不同,便会产生许多不可调和的矛盾。就这一点来说,我们可交流的,甚至说可以欣赏的,就很少很少了。可这位陈老师,他打破了我长期以来形成的定向思维。这是一个矮粗的汉子,皮肤黝黑,半秃的头,一双豹眼炯炯有神。说他是汉子,就他1956年出生的年龄,拿我们这里的农村来说,已经步入老年的门槛,可我在他身上实在找不出一点老的味道。脸上皱纹很少,光光的脑门上,智慧自然流露。壮实的身材,响当当的话语,还有爽朗的笑声,热情地招呼,自然流露的一股豪气,让我不得不承认他的活力、吸引力和影响力。他潜在的魅力让我开始着意去了解他。
      在车上,藏龙卧虎就已经介绍了他和相伴他33年的学校,那时我还不怎么在意。我也做过乡村教师,吃过苦,受过累,也不过如此而已。可当我真正接触人物的时候,想法大大改观。这是一个不容小觑的乡村教师。就他幽默的谈吐,渊博的知识,还有那时尚的、极合潮流的思想,也足以让我惊叹。


                                                                            农家院中土特产


      当我们累了一天,来到沙窝村,陈老师热情地迎出来,老远就听到他的大嗓门:“哎呀,远道而来的客人,辛苦了,快来喝杯茶。”他把我们让进院里的时候,院外的一个拴着绳子的几百斤重大石头引起了我的注意。“陈老师,这是你锻炼身体的吗?”“哈哈,是啊,看看吧。”说完他提起石头,摇了几摇,很轻松地放下了。我们同行的义工要去提,卯足了劲,石头纹丝不动,一阵笑声后,他讪讪地放下石头。进了院,院落干净整齐,未发芽的葡萄架上,几条葡萄藤规矩地缠绕着,阶沿上斜放着许多甘蔗,一个红色的塑料桶里,插满了已刮得干干净净的、长短不一的甘蔗。陈老师大声地笑着,忙着把一截一截的甘蔗递给我们。走了几个小时的山路,我们累极了,也渴极了,甜甜的甘蔗滋润了干渴的唇,也滋润了我们于尘世中带来的疲惫的心。甘蔗还未嚼完,他又提来半口袋炒花生。说实在的,我们老家盛产花生,从小我就吃烦了,再加上近些年来市场上出售的没有香味儿的花生,让我望花生而生厌。几何说:“好吃,真的,不信你尝尝,比街上卖的香多了。”我试着吃了一颗,花生入口,细细一嚼,一种久违了的香味直冲脑门,我连连点头,好吃,好吃……不由得又吃了好几颗。在我们吃甘蔗和花生的当头,陈老师早已泡好了茶,等着吃完花生的我们一解干渴。我不由得暗暗佩服他的善解人意。好一个热情纯朴的乡村教师!


                                                                              山乡奏响迎宾曲


      我们在陈老师的带领下去访问该村的贫困学生。每到一个院子,大人孩子都迎出来。我知道那不是迎接陌生的我们,而是我们身边这位其貌不扬的老师。陈老师高声地跟村民们、孩子们打着招呼,老远就听见孩子们喊着“陈老师、陈老师……”清脆的童音,和着一声声鸡鸣狗叫,仿佛是一首首和协的迎宾曲。
      他带着我们来到贫困孩子的家中了解情况,哪家孩子多,哪家没劳力,哪家人生了病……陈老师一一向我们道来。我们所看到的,跟陈老师介绍的相差无几。我在心中对他竖起了大拇指。


                                                                                山梁上的一盏灯


      天色已晚,我们来到一匹荒芜的山梁上。这匹山梁有着全村人的希望——沙窝村小学。两排低矮的瓦房中间,未硬化的操场很小,周长不超过100米。这小小的操场干净得没有一片纸屑,没有一根杂草,跟操场东南角的一片油菜花相映衬,形成这山梁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透过窗户上的木栏,我们看见教室里有一些装满水的塑料瓶,便奇怪地发问,陈老师说那是上实验课用的,孩子们养蝌蚪,养螃蟹,观察它们的习性。我重新打量起身边的这位老师,原来,他让条件艰苦的乡村小学课堂也变得丰富多彩。他已经在这山梁上教了33年的书,33年来,他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辛勤劳作,语文、数学、科学、音乐、体育、美术、品德……他曾代表沿口片区的教师到县上竞教。2002年,武胜县村小工作现场会在这道山梁上成功召开。2004年武胜县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上,沿口片区代表队10个运动员中,陈老师所带班级就占了8个,其中陈文琴破跳远、跳高、短跑县纪录和市纪录。在他所教的学生中,还有做到北大博士生导师的。谈起他的学生,陈老师眉飞色舞,骄傲之情,溢于言表。
      谁说偏远的村小教不出人才,陈老师的因陋就简,结合实际的教学,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村小教学模式。而他本人,也是个能歌善舞的人,曾经在县上组织的舞蹈比赛中得过奖。我也曾在村小工作过,是教育战线上的逃兵,那时候我的自怨自艾与灰心丧气跟陈老师的乐观和豪爽比起来,渺小得就像一粒微尘。33个春夏秋冬,12000多个日日夜夜,青春年少、热血沸腾的陈老师,经历过怎样的艰难困苦。而今,未见白发的他修成了这山梁上的一盏灯,一盏让全村人心里亮堂的灯,一盏为孩子们指明方向的灯,一年又一年。


                                                                                            人生感悟勤耕耘


      陈老师是个非常健谈的人,七十年代的高中生,其文化素养不亚于现在的大学生。他很善于总结,善于提炼,把自己对教学的感悟,对人生的感悟,一条条地送给他的学生,也送给他身边的每一个人。
      他向我们介绍了他的“三三”哲学。第一个“三”即是教学模式“三送”:一是送教学下村入户。现在学生家长出外打工的多,孩子由不识字的爷爷婆婆带,教学内容在学校讲了后,还要去学生家里讲。陈老师既是课堂教师,也是免费的家庭教师。二是送教育下村入户。陈老师不仅教学,也育人。他常常在村上的广播里教家长教育孩子的方法,分析孩子的心理,关注孩子心理健康。三是送关爱下村入户。平时学生家里有困难,用得着他的,他不遗余力给予帮助。第二个“三”是他送子女“三件宝”:一是光辉的榜样。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家长以身作则,要求子女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在潜移默化中,于子女的内心深处起到作用。二是良好的教育。家风要严,家教要谨,告诉孩子要分清善恶美丑,知道起码的道德标准,教育子女爱国爱家。三是全身心的爱。给予子女无私的爱,教育子女博爱,爱人民群众,爱芸芸众生。第三个“三”是交朋友“三件宝”:一是算盘不能留着自己打。跟朋友打交道,如果什么都精打细算,那就没有朋友了。二是镜子留着自己照。自己要定准自己的位置,了解自己的形象,做到心中有数。三是胡子要经常刮。不断检讨自己,修正自己,使自己不断完善。当他这“三个三”一说完,我不由站起来为他鼓掌。“太精彩了,太有哲理了,来,陈老师,我再敬你两杯。”酒逢知己千杯少,不,应该说是酒逢知己千杯不醉,我这个七十年代的人,跟五十年代的人居然成了忘年交。


                                                                                            夫唱妇随一枝花


      陈老师妻子姓陆,也是个有文化,有修养,而且非常贤慧的女人,跟他一道战斗在那道山梁上。由于村小偏远,公办教师不愿意来,她就自己办学,解决村上孩子们上学难的问题。上课时,她跟着丈夫上午上四节,下午上三节,正规得跟公办一个样。放学了,她就回家做饭。从学校到陈老师的家路很陡,而且布满卵石,当我穿着高跟鞋,一步一步小心下移的时候,藏龙卧虎说:姐,我真恨不得背你下去了。这样的路,陆老师七、八分钟就到了,我却要走半个小时。陆老师里里外外一把好手,家里收拾得干净整洁,农活做得有条不紊,书也教得顶呱呱。我不由叹道:好完美的女人!她是乡村一枝花,一枝永不凋谢的康乃馨,芳香四溢。
      酒酣耳热,夜已渐深,我们告辞,陈老师一家把我们送至车上。当我把电话号码告诉他时,他居然高兴得像个孩子一样地跳了几跳,“哈哈,我手机现在派上用场了,有美女的电话喽……”同行的义工相视而笑,好一位有趣的乡村教师!宾主依依惜别,握着他粗糙的大手,感受着他的乐观,接受着他的力量,我暗暗告诉自己:有这颗童心,就没有过不去的坎
仁者无敌 - 2009/4/10 15:52:00
了不起的乡村教师,周日一定去拜望一下,看看我们蓝天下能为他做点什么?
仁者无敌 - 2009/4/13 1:47:00
果然英雄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1
查看完整版本: 山梁上的一盏灯